川端康成的

準備開始看的新書(其實是很舊的,不過我還第一次接觸)

川端康成的雪國

書評 1
書評 2

第二篇書評中摘錄下來的作者簡介:

川端康成是日本新感觉派代表作家﹐也是日本第一位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作家﹐其作品蕴含着浓郁的东方韵味。◆

  川端康成1899年出生于一个医生家庭﹐从1岁到15岁的这段时期﹐相继失去了父亲﹑母亲﹑祖母﹑姐姐和祖父。祖父去世前不久﹐川端在《十六岁日记》(1914)中哀叹道﹕“我自己太不幸﹐天地间将只剩下我孤零零的一个人了。”为了排遣内心的孤独和哀愁﹐少年川端开始在日本古典文学作品中寻找寄託和安慰﹐反復阅读了《源氏物语》﹑《枕草子》和《方丈记》等古典名作﹐这对他後来的文学创作产生了極为重要的影响。川端于1920年考入东京大学英文科﹐翌年转入国文科﹐與同学共同创刊《新思潮》﹐並发表小说《招魂节一景》﹐从而博得菊池宽的赏识﹐在菊池家中结识了芥川龙之介﹑久米正雄和横光利一等人。1923年﹐川端成为《文艺春秋》同人﹐在创刊号上发表小说《林金花的命运》。1924年由东京大学毕业後﹐與片冈铁兵﹑中河與一﹑横光利一等人创刊《文艺时代》﹐发起“新感觉派”文学运动﹐提出要以“新的感觉﹑新的表现方式和新的文體”来向既成文坛进行挑战。在这一时期﹐川端还经常前往他的“第二故乡”伊豆半岛﹐以此为背景写下了包括《伊豆的舞女》(1926)在内的一些作品。1929年﹐川端参加同人杂志《近代生活》和《文学》﹐以浅草的风情和舞女为题材﹐相继创作了《浅草红团》(1929─1930)和《虹》(1934─1936)等作品。與此同时﹐川端还发表了具有新心理主义特徵的《水晶幻想》(1931)和显示心灵现象的《抒情歌》(1932)。战後﹐川端以内心裡的东方虚无主义思想为创作源泉﹐把文学與死亡和空灵相连接﹐在他那末期之眼中﹐感性的世界竟是那般美丽﹑娇艳。这一时期也是他在创作上最有成就的时期﹐相继完成了《雪国》(1935─1947)﹑《古都》(1962)和《千隻鹤》(1949─1951)等作品﹐充份展示了自己的美学世界。川端于1948年出任日本笔会第四任会长﹐为举办1957年第二十九届国际笔会东京大会费了很大心力﹐並于大会召开的翌年当选为国际笔会副会长。1968年川端获得诺贝尔文学奖﹐三年半以後﹐1972年在工作室用煤氣结束了自己的一生。


Comments

2 responses to “川端康成的”

  1. 嘻嘻﹐ 無聊﹐ 給自己留言–

    看完雪國﹐ 有點失望。也許是因為老爸推薦的時候一直說此書被推敲多次﹐ 所以期待美麗的文字﹐ 看完卻覺得故事雖好﹐ 文筆卻普通。不知是我不懂欣賞還是翻譯中失落了些什麼。

    那場火是我最喜歡的一幕。可我現在沒什麼心情寫評。

  2. 或許妳該看看「伊豆的舞孃」。 🙂

Leave a Reply to mtlin Cancel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 Required fields are marked *

This site uses Akismet to reduce spam. Learn how your comment data is process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