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ategory: Reflection
-
鳳梨瓶
昨天晚上本來準備通宵與創業計劃奮鬥的﹐撐不住在沙發上睡著了﹐早上起來居然破天荒的記得自己做的夢。這對我來說是少有的奇跡﹐所以雖然很普通﹐很無聊﹐甚至可以算得上是惡夢﹐還是要記下﹕ 惡夢﹕ 夢見離畢業只有一個禮拜了﹐去查自己的academic record﹐居然有hold — 不把兩年前要寫的個人研究報告交上去就不能畢業﹖﹗(要知道那篇論文本是寫中國大學生對臺獨的看法﹐要field research的﹐還不能隨便掰出來) 嚇出一身汗﹐醒了﹐繼續睡。 笑夢﹕ 在夢中被我妹叫醒﹐笑嘻嘻的拿著我本來貼在牆上的木村拓哉海報﹐我親愛的偶像居然被塗少了兩顆門牙﹗﹗我欲哭無淚﹐只慶幸還好不是我的寶貝柏原崇遭毒手。醒來了看看牆上﹐木村正裝酷呢﹐抿著嘴巴根本看不到牙齒。-____- kuro5hin.org || The Net: A Cause of Social Disconnect 無聊夠了﹐這裡有篇關於網絡對人們的交流的利弊分析﹐本文也許不是寫得很好﹐看評論倒是有很多比較新鮮的觀點。comment和trackback真是好發明。寫下來一點點模糊的思想﹐常能收到你意想不到的回應﹐和別人收集到得更多資源。拋磚引玉是不是能這樣解﹖ 對我自己的經歷英文已經寫過一遍了﹐懶得再講。基本上我在為交到新朋友而高興的同時也在為沒有辦法與身邊的人同樣交流而失望。難道現實中的我很自我封閉嗎﹖鳳梨到底是我的橋﹐還是我的玻璃罩﹖從熒屏的這邊看世界﹐很安全。網絡這樣一個社區﹐大家都有自己的玻璃瓶﹐來去自由﹐也能隨便自己裝飾﹐只是畢竟瓶跟瓶之間還是隔了層牆的﹐不管看起來那邊的你多麼近。 過了這個禮拜就可以少為兩門課操心了。問題是–這個禮拜好難過﹗>___
-
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輕
電話線被佔﹐只好在硬碟上閑逛企圖找些躲在角落的新鮮玩藝兒來繼續浪費時間。無所事事的時候我寧願看寫過眼即忘的愛情小說﹐而明知該去做堆積了一個多月的會計作業的時候我卻對那些收集已久的名著產生了莫大的興趣。 這就是我為什麼會在考試前一天晚上看《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輕》的原因了。 不知道讀書筆記是不是該等完全看完一本書再寫﹖也許掀過最後一頁的時候我會發現原來我的思考方式和作者的原意從一開始就是兩條通往不同方向的路﹐故事結束我只能迷惘的眺望遠處的終點站。 才看到第二章而已﹐還不懂這本書的意義﹐只能挑一些點滴來品味。也許我該先看看別人的評論再下筆﹐但我一直排斥在自己欣賞到藝術/文學/音樂之前先看別人的結論。因為我是個非常容易被別人左右思想的人﹐而對自己的觀點反而有點畏畏縮縮不敢拿出去接受批評。也許這是我為什麼永遠在寫自己的原因。不管你以為你多了解我﹐我也能理直氣壯的反駮你﹐因為你畢竟不是我。 矛盾 – 這是充滿矛盾的一個故事﹐每個角色都時刻在掙扎。其實人生何時不是如此﹐只不過已成了習慣我們都忘了怎麼不去掙扎。我想我的意思可能是選擇。但對我來說選擇就代表掙扎﹐在衡量兩個不同誘惑時的掙扎。 機緣 ─ 貝多芬﹐書﹐椅子… 平凡的事情在特裡莎眼裡成了命運的旨意。曾經告訴朋友我喜歡一個人的原因是因為他一直在我最需要的時候出現。其實回頭看那些我需要別人肩膀的時候陪伴我的人很多﹐只是我需要為他找一個特別的位置而已。 如果 ─ 給人最多希望和痛苦的詞。如果你是個喜歡回頭看的人﹐那些曾經錯過的如果能讓你一輩子活在對另一次機會的遐想中。如果你是向前看的人﹐那些在腦海中蠢蠢欲動的如果是你努力的動機。 恥辱/軟弱 ─ 這些是作者對自己國家在戰爭中妥協的感覺(?) 戰爭是個我很想說些什麼但卻覺得說起來也無用的題目。弱肉強食﹐這是世界生存的方法。布希的戰爭死了很多人﹐薩達姆手下殺過的人也不少。很多人持著一個原則問題為無辜的死者抱冤﹐以支持伊拉克表達他們對美國的痛恨。我從來沒支持過這場戰爭﹐但既然已無法阻止﹐我希望美英能早日打贏。結束了才會有和平不是嗎﹖極其離題了。 不能再逃避數字的世界了。晚安, 特麗莎。
-
在街上哭的老头
在街上哭的老头 犯法的人很多是为了钱。那些行贿受贿的高干老闆们为的是幾萬幾亿元﹐还可以大摇大摆的饮酒作乐﹐衒耀自己的罪证。何必对被逼上樑山的穷人们这麼狠毒呢。 我也知道一个城市想要拥有美丽的市容﹐可是漂亮的外表下隐藏那麼多灰暗的现实﹐不管你把这些你不願看到的“脏东西”推到哪裡也还是会显露出来的。 也许这只是我泛滥的同情心吧。我也没有解决的方法﹐毕竟这位犯法的老爷爷在这个世界裡太渺小﹐而像他一样的人也太多了。
-
Memento
禮拜五在圖書館借的三部電影﹐結果只看了一部Memento(其他兩部我有時間還是會去看的啦﹗^^”)。這部2001年的電影(google上查到的)中文翻譯為《記憶碎片》﹐《紀念品》﹐《失憶》﹐或《凶心人》(這翻譯也真夠爛的)。由Christopher Nolan導演﹐主演為Guy Pearce(這男的身材還真棒… *^_^*)﹐屬於那種整片電影播映是都在好奇到底是怎麼回事﹐但不會很可怕的suspense 🙂 大家都推薦這部片子還是有原因的﹐很欣賞它述說故事的方式﹐不知道這種時間顛倒的storytelling是不是創新﹖第一幕就很引人入戲 — Guy Pierce用polaroid照相的sequence被反過來播映。股市斷斷續續在用黑白和彩色的幾分鐘片斷中反方向描述﹐每看完一段都會對前一段有不同的了解﹐卻又常常冒出更多的疑問。不像有些電影﹐還才開始就已經知道結局。情節緊張﹐兩個小時不知不覺就過去了。 我也不是很會介紹電影的人啦﹐而且這種電影又不能說太多﹐自己看吧﹗:) 不過要是像主人公一樣失去了創造新記憶的能力, 會是甚麼樣的感覺呢? 你知不知道自己一天天在變老, 還是永遠停留在同一瞬間? 如果那一瞬間是痛苦的, 像主人公所說, 就一輩子都不能讓傷痕愈合了. 如果那一刻是快樂的, 卻不能永遠都保留那種快樂, 因為你會看到身邊的人衰老, 離去, 而你卻永遠在原地徘徊. 記憶真是種奇秒的東西. 如果沒有辦法紀錄自己人生的一切, 活著對自己來說有意義嗎? 雖然記憶也不是絕對的, 不過談起這個話題可以扯到很多如現實於虛構的世界, 甚麼 I think therefore I am之類的哲學問題, 所以我還是閉嘴好了 =p 官方網站 預告片 Everything You Wanted to Know About Memento – 專業的影評, 不過要看過電影後再去讀喔!
-
戰爭點滴
這個週末甚麼地方都不想去, 不開電視, 不看新聞, 想離真實的世界遠一點. 但即使只是在網上游蕩也避免不了看到那些讓人心寒的數字和圖片. 所以我想我還是不能把自己關起來, 畢竟即使我不聽不看不想戰爭也不會結束. 本來準備把寫在英文版裡面的日記翻譯成中文, 但同樣傷心的事情想兩次, 太虐待自己了. Soldiers are dying. In the words of Kendall Waters-Bey’s father as he holds up his son’s picture and speaks to President Bush through the media, “this was not your son or daughter. That chair he sat in at Thanksgiving will be empty forever.” The body…
-
The Story of Numbers
This morning before I went to school I decided to watch a little news. According to CNN 75% of Americans supported Bush and the war efforts. The number shocked me. I searched around for more numbers but they jump up and down and my brain just can’t interpret their meanings anymore. I know these are…
-
撒哈拉的故事
我做什麼都不喜歡拖泥帶水﹐所以網頁改版總是熬通宵也要做好﹐連續劇看到睡著也不願留到明天﹐好書更是如此。 今天的書是三毛的《撒哈拉的故事》。好像是我看過的第一本三毛﹐卻在短短的十來篇故事中看到她刻畫鮮明的自畫像。 每個人都有他們心目中的聖地﹐有些人把生長的土地當作那片樂土﹐更多人夢想著陌生遠方的神秘。 我從來就不喜歡吃苦﹐看過這本書更是決定沒可能跑去那落後的地方生活。當然這本書寫了也快三十年了﹐現在想去尋找那麼淳朴的風情也不簡單。 看這些故事覺得很不可思議﹕這對奇異的夫婦怎麼能在那麼艱苦的環境中找到那麼多歡樂? 在一個完全陌生的文化中生活是需要很多勇氣和包容的。以前上anthropology課的時候常會學到一些不同於己的習俗﹐但總是站在玻璃瓶外﹐以局外者好奇的眼光去觀察﹐從來不會想要去自己體會它們的生活。那時候看一些文章討論anthropologists該不該試圖改變這些人不科學/道德/文明的生活方式﹐我永遠都會反對﹐寫一篇洋洋灑灑的回應痛斥那些想破壞古老傳統的科學家們。現在想想﹐要是我和那些驕傲的撒拉哈威女人們當鄰居﹐大概不到一個禮拜就會被他們對我來說荒唐及無禮的行為逼瘋了﹐恨不得她們馬上就學會所謂文明社會的禮貌﹐以免破壞我習慣的安穩生活。 上個禮拜五和朋友們討論了一個晚上的金庸﹐這兩天對老爸的嘮叨充耳不聞﹐整天讓《笑傲江湖》放著。只不過越看越覺得在虐待自己的神經﹐我心目中令狐沖的美好形像已被破壞至盡了。我們三個人的喜好還真有些出入﹐爭了半天﹐我終於決定最欣賞的男女角色是黃藥師和郭襄。不過還真的很難取舍﹐畢竟金庸筆下的每個角色都有他們的缺點﹐不像某些愛情小說中的男主角﹐絲毫找不到任何瑕疵。反正趁放假﹐還是把新版《射雕》看了吧﹐免得聽大家批評的時候插不進半句話。
-
溫習王家衛
阿飛正傳中一幕﹕旭仔的繼母酒醉躺在床上﹐銀幕被鏡子的邊緣斜斜的切為兩半﹐一半看到床頭櫃上的花瓶﹐插著艷的俗的一束花。另一半看到殘妝她也許曾經靚麗的臉﹐眼睛空洞的看著不知何處。當時突然想起攝影集中的一張瑪麗蓮夢露的照片﹐演出之間﹐沒卸妝的臉﹐素白的裙子﹐躺在床上﹐給人的感覺是疲累。 覺得王家衛的電影﹐好多畫面都很美。張曼玉在牆角哭﹐後面看得到劉德華的影子和半個身體﹐覺得很安心的感覺。還有那條他們散步的路﹐搖曳的樹枝﹐影子映在古老的石牆上﹐昏暗的街道只聽得見鞋跟踩在微濕的水泥路上的聲音。 還有那一幕﹐劉德華站在電話亭外﹐最後一次等不會來的電話。然後轉過身﹐一個人走上那條小道﹐轉了個彎﹐走向他新的生活﹐就不見了。好捨不得。 喜歡王家衛電影裡的員警﹐雖然(我想)他並不是為了他們的職業而設計的角色。 後來看到劉嘉玲落魄的在雨中﹐跪在小路上收拾她的高跟鞋﹐皮包﹐和破碎的心﹐想著那條路也不知見過多少滄桑﹐看到什麼也都無動於衷了。 我是人不是鳥﹐也不會想飛﹐踏踏實實的走自己該走的路﹐要從鳥的角度看世界﹐飛機的視窗對我來說已是足夠。 94年的四月十六號下午三點﹐我應該在飛機上睡覺。而那天晚上我站在某處高地看到75號高速公路上的一紅一白兩條車龍。那是我來美國的第一記憶。 看花樣年華﹐有不實際的衝動﹐想很淑女的穿裁剪合身的旗袍﹐即使從此失去奔跑的自由。 用最簡潔的鏡頭和片段表達出故事的精髓﹐任觀眾幻想之外的情景﹐一場電影看下來只覺意猶未盡。 畫面總被鑲在框框裡面﹐半張窗﹐一扇門。她的他聞聲不見影﹐他的她永遠只看到那摩登的發尾。不完整體現出的故事更引人入戲。 沒有令人深思的對白﹐只有瑣碎細節。沒有人的鏡頭裡聽得到聲音﹐聯想的空間沒了邊。 那條僅夠一人過的窄巷﹐淺綠的保溫瓶總會隨著同樣的音樂搖擺。 好奇怪。為什麼照情敵的習慣點菜。 想起一出義大利電影。好像隱射很重要的政治問題﹐但唯一記得的是男主角為了爭回一口氣﹐去勾引他女人的男人的女人。一個奇丑無比且纏人不放的女人。好笑。 愛情中很多巧合是刻意的﹐例如一碗芝麻糊。但何必在意是刻意還是巧合﹐都需要緣份的。 從床底的隙縫看到maggie穿拖鞋和高跟鞋﹐怎麼就那麼曖昧。 同樣的景﹐只是人走了﹐於是知道已經不再是從前。時光的流逝便在此間。 跑去異鄉把秘密告訴古老的石牆﹐是不是比家鄉的樹洞保險﹖誰知道這些石頭之間藏著多少秘密呢。 《春光乍泄》看完﹐覺得完全是個愛情故事﹐雖然愛情的過程中穿插了很多人生。 我對同性戀的看法該算中立。不覺得身邊的同性戀朋友們和別人有什麼不同。也許還是擺不脫傳統的束縛﹐我還是不能把這當作個“正常”的愛情故事來看。 在彆扭的當中﹐讓我心動的是小張–當他站在燈塔上﹐把阿輝的淚買在世界盡頭﹐突然覺得他好可愛。 他的生活方式﹐在一個地方存夠錢﹐去下一個目的地﹐很嚮往﹐但做不到也不會讓自己有機會去做。 還有一幕印象深刻。梁朝偉在屠宰場加班沖洗地上的血跡﹐畫面只看到無色的水在整屏的紅裡衝出一點灰白﹐馬上又被覆沒﹐只看到無邊的紅﹐似乎要從螢幕的框框裡溢出來了。水沖不走血跡﹐忙碌也不能驅逐思念。 有家回的人真幸福。我是個幸運的人。
-
川端康成的
準備開始看的新書(其實是很舊的,不過我還第一次接觸) 川端康成的雪國 書評 1 書評 2 第二篇書評中摘錄下來的作者簡介: 川端康成是日本新感觉派代表作家﹐也是日本第一位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作家﹐其作品蕴含着浓郁的东方韵味。◆ 川端康成1899年出生于一个医生家庭﹐从1岁到15岁的这段时期﹐相继失去了父亲﹑母亲﹑祖母﹑姐姐和祖父。祖父去世前不久﹐川端在《十六岁日记》(1914)中哀叹道﹕“我自己太不幸﹐天地间将只剩下我孤零零的一个人了。”为了排遣内心的孤独和哀愁﹐少年川端开始在日本古典文学作品中寻找寄託和安慰﹐反復阅读了《源氏物语》﹑《枕草子》和《方丈记》等古典名作﹐这对他後来的文学创作产生了極为重要的影响。川端于1920年考入东京大学英文科﹐翌年转入国文科﹐與同学共同创刊《新思潮》﹐並发表小说《招魂节一景》﹐从而博得菊池宽的赏识﹐在菊池家中结识了芥川龙之介﹑久米正雄和横光利一等人。1923年﹐川端成为《文艺春秋》同人﹐在创刊号上发表小说《林金花的命运》。1924年由东京大学毕业後﹐與片冈铁兵﹑中河與一﹑横光利一等人创刊《文艺时代》﹐发起“新感觉派”文学运动﹐提出要以“新的感觉﹑新的表现方式和新的文體”来向既成文坛进行挑战。在这一时期﹐川端还经常前往他的“第二故乡”伊豆半岛﹐以此为背景写下了包括《伊豆的舞女》(1926)在内的一些作品。1929年﹐川端参加同人杂志《近代生活》和《文学》﹐以浅草的风情和舞女为题材﹐相继创作了《浅草红团》(1929─1930)和《虹》(1934─1936)等作品。與此同时﹐川端还发表了具有新心理主义特徵的《水晶幻想》(1931)和显示心灵现象的《抒情歌》(1932)。战後﹐川端以内心裡的东方虚无主义思想为创作源泉﹐把文学與死亡和空灵相连接﹐在他那末期之眼中﹐感性的世界竟是那般美丽﹑娇艳。这一时期也是他在创作上最有成就的时期﹐相继完成了《雪国》(1935─1947)﹑《古都》(1962)和《千隻鹤》(1949─1951)等作品﹐充份展示了自己的美学世界。川端于1948年出任日本笔会第四任会长﹐为举办1957年第二十九届国际笔会东京大会费了很大心力﹐並于大会召开的翌年当选为国际笔会副会长。1968年川端获得诺贝尔文学奖﹐三年半以後﹐1972年在工作室用煤氣结束了自己的一生。
-
一個海龜的反思
哇,剛剛想改一下format忘了換碼,出來全成了天書. 忘了昨天寫的是甚麼, 不過要給大家介紹這篇文章: 一個海龜的反思. 我本是不同意其中的看法的,不過也許那是一種意識上的反抗,不願意相信這就市我生活的世界. 不過好像大家都覺得作者的觀點比較正確. =p 不管怎麼樣, 這是一篇讓我思考的文章. p.s. 要是我回去的話應該也算是一個海龜吧? o_O – 為了經常被提醒自己不是中國人煩惱中的佳佳 (拜託, 所謂的中國人到底知不知道他們是誰? ) p.p.s. 前天才發現,我的服務器在香港,人在美國,自認是土生土長的湖南妹子, 網頁編碼是”Traditional Chinese (Taiwan),” 觀眾遍布四海, 夠國際化了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