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ategory: Reflection

  • Lost in Lost

    I was on a plane when the very much anticipated Lost finale was aired. Despite all the hype, I tried to keep my own expectations in line. After all, I can’t imagine a TV show trying to solve all the mysteries of the universe in one finale episode. There were so many unanswered questions: the…

  • Angels and Demons

    I’m taking a break from books and movies for March Madness. It’s my first time picking a bracket and the first day has not been kind 🙁  But it’s so exciting! Life is no fun without competition 🙂 I’m glad I managed to finish Angels and Demons last night.  The movie and the book were…

  • 隨意看胡亂談

    看書上了癮,便一鼓作氣的再看完了The Lovely Bones和陶晶瑩的我愛故我在。 The Lovely Bones寫的是一個被殘酷殺害后升上天堂的女孩子看著愛她的人如何去追尋真相和生活在沒有她的世界。一開始看以為是偵探類型,讀下去才發覺主角不是離開的她,而是留下來的大家。作為消遣來看最好,或許也能體會些別的。 喜歡上陶子是因為那張愛缺。但印象最深刻的卻是一首離開我。不怎么看綜藝節目,更喜歡歌聲里細膩柔軟的她。 去朋友家看Oscar,因為早了些,又對誰誰誰穿了誰誰誰的裙子不怎么感冒,順手拿起這本書翻了幾頁。她講了許多故事。故事說不上新奇,文筆也算不上特別,但字語間的真誠卻讓我一直看下去。 嗯,她是個很對我胃口的女人。 人到了一定的年紀,總會對人生有各種總結和觀點。雖然我們永遠都不能確定自己是否正確,而任何有自知之明的人都知道自己的信念不一定適合他人,別人的經歷也不能輕易套進自己的人生。但看看別人說的話,想想其中的道理,或許現在不懂不茍同,但在某個未知的明天,你會突然記起許久前看過的一段話,而感嘆那真是至理名言呀。

  • The Professor and the Madman

    When the mind needs distraction, read 🙂 That’s how I spent this somewhat gorgeous Saturday, at home, in bed, already finished with one book and halfway through another. A group of girlfriends had gotten together a few weeks back and traded our favorite and not so favorite books.  I think I came home with the…

  • 20 things that happen in 1 minute

    So I came across this random image today, and while the facts are interesting, what made me repost it is the argument one of the figures sparked in the comments — Oprah’s $523 per minute.  Actually, I doubt it mattered whether the figure was $5.23 or $52,300, but rather the fact the Oprah, a self-made…

  • Up in the Air

    This is my life. That was me identifying with George Clooney five minutes into the movie.  The perfectly compartmentalized suitcase that fits ever so snugly into the overhead cabin.  The swift routine of getting through the airport security line that only comes with weekly practice.  The smugness of cutting in front of everyone else at…

  • The Book of Lost Things

    剛不是還在說這本書拿起來就放不下了嗎?寫完那篇帖子就一頭栽進書里面,一口氣看完,不好好寫些什么會覺得很對不起它 😛 The protagonist of the book is a young boy named David. However, I do think this book is suited for one who is no longer a boy (or girl). The story is one filled with mythical creatures and magical spells, but not one where princes and princesses live happily ever after, or where…

  • 白天纽约,黑夜巴黎。

    前一陣子跟朋友聊起John McAfee。紐約時報發表了這樣一篇文章,一夜間他似乎成了大家的笑柄。但是不知道有幾個人又讀了他的回應。白手起家的他,億萬身價幾年內跌成百萬。但在旁邊幸災樂禍的人,又有幾個比得上。這樣的大起大落,并不是每個人都愿意經歷,但也并不是每個人都能夠經歷的。 我并不想要做他那樣的人。而且,不覺得我能夠做到。但是我很佩服他,不管是他從前的成功,還是他如今的自省。他的net worth的確是比以前掉價很多,可是他的self worth或許并沒有少。 犯錯,反省,改變,找到讓自己開心,并滿足的生活方式。聽別人對你的意見,選擇對自己有益的。努力補缺生命中的遺憾,但懂得生命中一定會有遺憾。 對世界來說,我的確是微不足道。但是對我來說,我是無比重要的。所以即使這個世界對我不怎么樣,我總要對自己好一點。 照片是從San Fran那條最有名的彎彎路頂上看到的Coit Tower。要是晴天,會要漂亮很多吧。 寫這一篇是因為在Christina那里看到這篇文章,深得我心。 【王文华/文】 我在赶些什么? 我耗尽青春用尽全力,拼命追求身外之物,结果我真的比别人有钱、有名吗? 更重要的,我真的因此而快乐吗? 远方有广阔的地平线,为何我还在原地摇过时的呼拉圈? 纽约和巴黎,代表了我人生的两个面向。纽约是白天,巴黎是黑夜。纽约是前半生,巴黎是下半场。 三十五岁之前,我认定纽约是世上最棒的城市。我在加州念研究所,毕业后迫不及待地去纽约工作。一做五年,快乐似神仙。我爱纽约的原因跟很多人一样:她是二 十世纪以来世界文化的中心。丰富、方便。靠着地铁和出租车,你可以穿越时间,前后各跑数百年。人类最新和最旧、最好和最坏的东西,纽约都看得见。 所以在纽约时,我把握每分每秒去体会。白天,我在金融机构做事,一天十小时。晚上下了班,去 NYU 学电影,一坐四小时。在那二十多岁的年纪,忙碌是唯一有意义的生活方式。活着,就是要把自己榨干,把自己居住的城市,内外翻转过来。 这种想法并不是到纽约才有的。其实从小开始,台湾人就过着纽约生活。纽约生活,充满新教徒的打拚精神和资本主义的求胜意志。相信人要借着不断努力,克服万 难、打败竞争。活着的目的,是更大、更多、更富裕、更有名。权力与财富,是纽约人的两个上帝。而能帮你走进天堂的鞋,就是事业、事业、事业。 在这种弱肉强食的生活方式,为了保持领先,每个人都在赶时间、抢资源。进了电梯,明明已经按了楼层的钮,那灯也亮了,偏偏还要再按几下,彷佛这样就可以快 一点。出了公司,明明已经下班了,却还要不停讲手机,摇控每一个环节。在纽约,为达目的,可以不择手段,甚至赶尽杀绝。在纽约,没有坏人,只有失败者。 台湾,是不是也变成这样? 每一件事,都变成工作。上班当然是工作,下班后的应酬也是工作。有人谈恋爱是在工作,甚至到酒店喝酒、 KTV 狂欢,脸上都杀气腾腾,准备拚个你死我活。 我曾热烈拥抱这种生活,并着迷于这种因为烧烤成功而冒出的焦虑。这种焦虑让我坐在椅子边缘,以便迅速地跳起来闪躲明枪暗箭。这种警觉性让我 练就了酒量和胆量、抗压性和厚脸皮。但也养成了偏执和倔强、优越感和势利眼。在 纽约时我深信:能在这里活下来的,都是可敬的对手。黯然离开的,统统是输家。人生任何事,绝对要坚持到底。半途而废的,必定有隐疾。在这不睡的城市,每天 我醒来,带着人定胜天的活力,跟着法兰克辛纳屈唱〈纽约 ? 纽约〉:“如果你能在纽约成功,你可以在任何地方成功!”是的,在纽约,现代的罗马竞技场,我要和别人,以及自己,比出高低。 这套想法,在我三十五岁以后,慢慢改变。 第一件动摇我想法的,是父亲的过世。 我父亲一生奉公守法、与人为善。毫无不良嗜好,身体健康地像城堡。七十二岁时,他得了癌症、引发中风,经历了所有的痛苦和羞辱。他一生辛勤工作、努力存 钱、坚信现在的苦可以换得更好的明天。我们也相信一分耕耘、一分收获,用在纽约拚事业的精神照顾他。但两年的治疗兵败如山倒,最后他还是走了。父亲逝世的 那天,我的价值系统崩溃了。我一路走来引以为傲的“纽约精神”,没想到这么脆弱。 不止在病床,也在职场。当我在企业越爬越高,才发现“资本主义”在职场中也未必灵验。上过班的都知道,很少公司真的是“开放市场、公平竞争”。大部分的同事都觉得你不是朋友、就是敌人。 职场上伟大的,未必会成功。成功的,有时很渺小。很多人一辈子为公司鞠躬尽瘁,最后得到一支纪念笔。那些卷款潜逃的,反而变成传奇。 慢慢的,我体会到:世上有一种比“善有善报、恶有恶报”更高、更复杂的公平。人生有另一种比“功成名就”更幽微、更持久的乐趣。那是冲冲冲的美资本主义,所无法解释的。 我能在哪里找到那种公平和乐趣呢? 我想过西藏、不丹、非洲、纽西兰。然后,我注意到法国。 住纽约时,法国是嘲讽的对象。身为经济、科技、和军事强权的美国,谈起法国总是忍不住调侃一番。法国是没落的贵族,值得崇拜的人都已作古。法国人傲慢,高税率让每个人都很慵懒。动不动就罢工,连酒庄主人都要走上街头。 搬回台湾后,普罗旺斯、托斯卡尼突然流行。我看了法兰西斯. 梅思的《美丽的托斯卡尼》,其中一句话打动了我:“在加州,时间像呼拉圈。我扭个不停,却停在原地。在托斯卡尼,我可以在地中海的阳光下,提着一篮李子,逍遥地走一整天。” 是啊!我在赶些什么?我耗尽青春用尽全力,拼命追求身外之物,结果我真的比别人有钱、有名吗?更重要的,我真的因此而快乐吗? 远方有广阔的地平线,为何我还在原地摇过时的呼拉圈? 当我重新学习法国,我发现法国和美国代表两种截然不同的生活方式。美国人追求人定胜天,凡事要逆流而上。法国人讲究和平共存,凡事顺势而为。纽约有很多一 百层的摩天大楼,巴黎的房子都是三百年的古迹。纽约不断创新,巴黎永远有怀旧的气息。巴黎人在咖啡厅聊天,纽约人在咖啡厅用计算机。纽约有人潮,巴黎有味 道。纽约有钞票,巴黎有蛋糕。 不论是政府或个人,法国人都把精神投注在食、衣、住、行等“身内之物”。就让美国去做老大哥吧。要征服太空、要打伊拉克、要调高利率、要发明新科技,都随他去。法国人甘愿偏安大西洋,抽烟、喝酒、看足球、搞时尚。当美国人忙出了胃溃疡,法国人又吃了一罐鹅肝酱。…

  • On Things

    本以為是拿了讀到一半的《小團圓》,到了飛機上,才發現是老爸在看的《走到人生邊上》。 唯一讀過的一本揚绛的書是jem寄來的《咱們仨》。那是讀到后來淚流滿面不自知的一本書,之后也不敢再去讀。這本卻是一位看過多少人事變遷的老人對于人生一些問題的探討,或許要看很多遍,在不同的年齡,才能有同樣的體會。 鬼神,人性,靈魂,命運。這些問題,每個人多多少少都曾經思考過吧。所以作者在封面上寫–自問自答。我自己也常常想,尤其是每一次生活發生大變動的時候。只是看得不夠多,走得不夠遠,見解淺薄。但等自己也到了一定的年紀,回頭看自己多年前的想法,也該是件趣事。那就寫下來吧。 Whether something exists.  It’s a simple yes and no question.  Some say it’s easier to prove something does exist – you simply have to see it, hear it, feel it once.  Whereas it would be difficult, almost impossible to prove something doesn’t exist.  Just because you haven’t seen it, heard it, felt…

  • Stranger in a Strange Land

    Friends helped me pick out books for my very own reading list on Facebook. The first one I read off the list was a graphics novel from the Fables series. The name of the book was A Thousand Nights of Snow Fall, told by Snow White, who wasn’t as innocent as snow after all. The…